合肥一社区先后涌现12名劳模
他们曾经挥洒汗水,他们曾经奉献青春,他们曾经创造辉煌,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“劳模”。在蜀山区南七街道科企社区,这个人口仅有一万余人的小社区里,却有12人先后荣获全国、省、市劳动模范称号。社区也因此被居民誉为“劳模社区”。
活到老学到老的劳模
张子斌,1956年当选全国劳模;钱洪林,1956年当选省劳模;刘纯发,1978年当选省劳模;李之新,1988年当选省劳模;蒋仁香,1989年当选省劳模;孔俊,1992年当选省劳模……在科企社区的这份劳模名单上,共有12人。其中1人获得全国劳动模范,9人获得安徽省劳动模范,多人获得合肥市劳动模范。
64岁的孔俊,虽然已经退休多年,但是依旧精神饱满、神采奕奕。她曾经在银行工作,因为业绩突出,1991年当选合肥市劳动模范。1992年又当选安徽省劳动模范。
很难想象,这个对银行业务十分拿手的女中豪杰,曾经是一名纺织女工。孔俊告诉记者,她初中毕业后,当了一名知青,返城后成了一名普通的纺织女工,工作很辛苦,有时候一天要工作20多个小时。当纺织女工的八年里,她自强不息,利用业余时间学习。最终成功考入银行系统工作。她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,勤奋好学,业务水平不断提升。后来,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,她还率先打破铁饭碗,“承包”储蓄所,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创出一片辉煌业绩。
工作之余,孔俊还不忘给自己充电。一路求学,先后取得大专、本科学历。如今虽已退休,她却忙着在家自学研究生课程。
“人生只有努力过,奋斗过,到老了才不会后悔。”孔俊如是说。
老铁匠临危受命力挽狂澜
对于88岁的钱洪林来说,一生最珍贵的荣誉,就是一枚小小的奖章,上面镌刻着“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”几个大字。这是他在1956年获得的荣誉。
1952年,南京一家铁匠铺的手艺人钱洪林,带着20多名徒弟来到合肥矿山机械厂,支援合肥建设。1956年,合肥需要生产出1万根直径为30厘米的钢管,用于生产建设。没有设备,时间紧迫,没人敢接下这个任务。当时的合肥市长找到了钱洪林。
花了一个礼拜的时间,钱洪林设计了图纸,完成了工业装配,进行了技术革新。随后,他带领工人们苦干28天,圆满完成了任务,比规定的时间还提前两天。
那一年,他不仅破格火线入党,更是获得了“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”光荣称号。
后来的岁月里,他先后调任到合肥叉车厂、合肥化工机械厂等企业,成为技术骨干,带领部下攻坚克难,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。
让劳模精神在社区薪火相传
一个不大的社区,为何涌现这么多的劳动模范?
对此,科企社区党委书记张欣告诉记者,科企社区内曾经有合肥化工机械厂、合肥自行车厂两家大型国有企业。合肥化工机械厂是制造化工炼油设备的专业工厂,是原化学工业部的重点工厂之一。而合肥自行车厂也是老企业,上世纪80年代生产的皇冠自行车红极一时,供不应求。这两家企业汇聚了很多专业技术性强、勤奋刻苦、踏实肯干的工人,因此涌现出众多劳模。
“因为社区劳模多,大家比学赶超,更是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。”张欣表示,为了能够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在工作岗位上创造辉煌,社区将开办劳模书画展,开办劳模课堂,组织劳模进企业、学校、社区授课。此外,社区还将成立社区劳模博物馆,把劳模的奖章、事迹和故事整理出来,以“我身边的榜样”来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,弘扬劳模精神。
·刘亚萍 本报记者 朱震宇·
